我印象中,从我入行开始,跨境电商从来就没好过。我的这位朋友应该已经算是跨境电商中小卖家里的佼佼者,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利润还好,最重要的没遇到那么多破事儿,绝对算的上是让人艳羡的一方,当他开始这么吐槽的时候,我就明白他大概率一直没有更新自己的思维。
这位哥们儿算是吃到了跨境电商的红利阶段,没有瞎折腾,只做一个品类,没有挂过店铺,公司也没出现过危机,在盈利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上架五六年甚至更久的,羡慕他的同时,我也隐隐为他担忧,因为关系比较好,所以对他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既没有花太多心思在精细化运营上,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做的早,评价多,之所以开始为他担忧,是因为我发现近两年,他开始降价销售了,并且降价的幅度还不小。
确实,一些销售时间比较久的产品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评价多,转化好,流量成本相对低。但是这样的优势并不是持续存在的,拿亚马逊来说,这两年动作频频,不断地在削弱评价数量的价值,刺激平台上的卖家多投广告费,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增长,这样的变化带来了一个最为直观的影响:不管你愿不愿意,流量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我的一个好基友曾经跟我一起做过几年跨境电商,后来他转行搞起了某多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容易出单,因为价格足够低,但是没有那么多事儿,也不需要投太多广告费,自己只需要按时发货即可,后来拼多多的卖家越来越多,平台为了扩大营收,不投钱砸广告就不给流量和订单,慢慢地花费越来越多,更为关键的是,平台为了留住用户,不允许涨价,原本卖一单能赚二三十,现在刨除退货,刨除广告,一单也就赚个块把钱,更为致命的是,有的时候客服回复速度慢罚钱,物流速度慢罚钱,完全成了倒贴钱在给平台打工,每天看着忙忙碌碌的,月底一算,亏了几十万。
这并不是孤例,实际上跨境电商这个领域里,这么做的小伙伴比比皆是,有段时间不少小伙伴跑来问我对全托管模式的看法,因为看各种各样的文章,故事,他们的订单量很好,当时就被我吐槽,哪儿有那么好的事儿,平台啥也不图,就图帮你卖货为你赚钱,全托管模式连传统的供应商都算不上,说白了就是榨取你的最后剩余价值,一些不明就里的小伙伴还真有上当的,当然了,后来这些小伙伴基本都被我移除了社交圈,因为我怕传染。
低价的模式之所以被我厌弃,是因为这压根就不符合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在其他因素没有出现巨大变化前,降价不仅仅意味着利润压缩,还意味着我们的可再投入资源变得越来越少,特斯拉之所以可以把自己的电动车售价一降再降,是因为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让材料的成本不断压缩,制造的成本不断压缩,销售的成本也在不断压缩,别人利润率高的吓人,即使降价了,后续也可以通过增值服务源源不断地获取利润。某些国产新能源车,卖一辆就要亏几十万,制造的成本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压缩,最核心的是后边压根没有可以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取长期价值的可能性,你说他靠什么保证持续赚钱呢,难道靠的是牛到天际的融资能力吗?
我们去探索营销,探索品牌,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摊薄自己销售的边际成本,通过杠杆的方式让原本只能传递给一个人的信息,现在可以传递给一千个人,一万个人甚至百万千万的人,获客的成本降低了,我们即使稍微降价一点,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可以换取更多的用户,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是单纯的想要靠降价本身来换取增量和利润,这个成功率不能说低,应该说很低。
价格战永无止境,当你选择了坐上牌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扔完最后一枚铜板是不会醒悟的。
我跟朋友说我们的流量成本仅仅是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左右,他很惊讶,问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曾经让小伙伴购买了一份竞品的广告数据,能够清晰的看到他们广告的CPC,跟我们的产品相比,他们确实在同一个搜索词上花费了超出我们两倍的成本,但是他的转化确实没有我们好,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售价比我们低了20%左右,我很难想象对方的老板如果看到这样的数据会是什么心情。
在我看来降价换量本身希望不大,即使当你价格下降了确实带来了订单的提升,反过来想,那些原本可以保持正常价格购买的用户被你转化成了低价值客户,对你来说真的是件好事儿吗?曾经就有小伙伴跟我说,自己的产品经历过大促之后订单下滑特别厉害,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原本市场上一段时间内对于这类产品有需求的可能就那么多,你价格一降,该买的都买了,不该买的因为价格足够低也都提前下单了,接下来没有其他流量的涌入可不就没什么人会买你的东西了。想要化解这种危机,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最佳的策略就是通过多个渠道获取流量,确保自己不依赖于平台的那部分存量需求,转而寻找增量需求。
最后,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反而是靠降价的方式换取虚假的增长和繁荣,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因为经营本身是有成本的,每个人又对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着不断提升的诉求,你如何保障大家的利益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呢?